检测设备
赵锁仙搜集:50个历史人物的故事
遍搜网络 认真整理1、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。母亲很穷,没有依靠,就再醮到了常山的朱家。范仲淹长大以后,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含着眼泪离别母亲,脱离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念书。
他白昼、深夜都认真念书。五年中,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。有时夜里感应昏昏欲睡,往往把水浇在脸上。
范仲淹经常是白昼苦读,什么也不吃,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工具。就这样,他意会了六经的主旨,厥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。他经常自己讲道:“当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”原文:范仲淹二岁而孤,母贫无靠,再适常山朱氏。既长,知其世家,感泣辞母,去之南都入学舍。昼夜苦学,五年未尝解衣就寝。或夜昏怠,辄以水沃面。
往往糜粥不充,日昃始食,遂大通六经之旨,慨然有志于天下。常自诵曰:当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2、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,曾经独自住在一处,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。他父亲同城的朋侪薛勤来造访他,对他说:“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扫除房间来迎接客人?”陈藩说:“大丈夫处置惩罚事情,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。
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。”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,与众差别。原文:藩年十五,尝闲处一室,而庭宇芜岁。
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藩曰:“孺子何不洒扫以待来宾?”藩曰:“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?”勤知其有清世志,甚奇之。3、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,不计算一些小事情。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,过日子经常辛苦操劳,不以劳动为羞耻。
他舌粲莲花,粗览了许多历史文籍。公元62年(永平五年),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,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。因为家庭贫穷,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。他恒久誊录,劳苦不堪,有一次,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,扔了笔叹息道:“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盘算,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、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,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,以获得封侯,怎么能恒久地在笔、砚之间忙忙碌碌呢?”旁边的人都讽刺他,班超说:“小子怎么能相识壮士的志向呢!”原文:班超字仲升,扶风平陵人,徐令彪之少子也。
为人有雄心,不修细节。然内孝谨,居家常执勤苦,不耻劳辱。
有口辩,而涉猎书传。永平五年。
兄固被召诣校书郎,超与母随至洛阳。家贫,常为官佣书以供养。久劳苦,尝辍业投笔叹曰:“大丈夫无它志略,犹当效傅介子、张骞立功异域,以取封侯,安能久事笔研间乎?”左右皆笑之。超曰:“小子安知壮士志哉!”4、宗悫(què)乘风破浪宗悫,字元干,是南阳涅阳人。
他的叔父宗炳,学问很好但不愿做官。宗悫小的时候,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?他回覆:“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。”(宗炳说:“就算你不能豪富大贵,也一定会光宗耀祖。”)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完婚,完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掠夺。
其时宗悫才14岁,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架,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,基础进不了正屋。其时天下太平,有点名誉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。
宗炳因为学问高,大家都喜欢随着他读儒家经典。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喜好武艺,因此不被同乡歌颂。
原文:宗悫字元干,南阳涅阳人也。叔父炳高尚不仕。悫幼年时,炳问其志。悫曰:“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
”炳曰:“汝若不富贵,必破我门户。”兄泌娶妻,始入门,夜被劫,悫年十四,挺身与拒贼,十余人皆披散,不得入室。
时天下无事,士人并以文艺为业,炳素高节,诸子群从皆勤学,而悫任气好武,故不为乡曲所称。5、祖逖闻鸡起舞当初,范阳人祖逖,年轻时就有雄心向,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,与刘琨同寝,夜半时听到鸡鸣,他踢醒刘琨,说:“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。
”就起床舞剑。渡江以后,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。祖逖住在京口,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,对司马睿说:“晋朝的事故,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,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,自相残杀,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,祸患广泛中原。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,大家都想着自强高昂,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,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规复中原,各地的英雄好汉,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!”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,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,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,三千匹布,不供应武器,让祖逖自己想措施召募。
祖逖领导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,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:“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规复乐成,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!”于是到淮阴驻扎,制作熔炉冶炼浇铸武器,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。原文:范阳祖逖,少有雄心,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,同寝,中夜闻鸡鸣,蹴琨觉曰:“此非恶声也!”因起舞。及渡江,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。逖居京口,纠合骁健,言于睿曰:“晋室之乱,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,由宗室争权,自相鱼肉,遂使戎狄乘隙,毒流中土。
今遗民既遭残贼,人思自奋,大王诚能命将出师,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,郡国好汉,必有望风响应者矣!”睿素无北伐之志,以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给千人廪,布三千匹,不给铠仗,使自召募。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,中流,击楫而誓曰:“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”遂屯淮阴,起冶铸兵,募得二千余人尔后进。6、画家赵广赵广是合肥人,原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。
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,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,尤其擅长画马,险些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。建炎年间,他落在金兵手里。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,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。
赵广毅然推辞作画,金兵用刀子威胁,没得逞,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。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。
局势平定以后,赵广只画观音大士。又过了几年,赵广死了,如今有职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,大多是赵广的手笔。原文:赵广,合肥人。本李伯时家小史,伯时作画,每使侍左右。
久之遂善画。尤工画马。几能乱真,建炎中陷贼,贼闻其善画,使图所虏妇人,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,胁以白刃,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,而广平生适用左手。乱定,惟画观音大士而已。
又数年,乃死,今士医生所藏伯时观音,多广笔也。7、苏武牧羊北海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行胁迫投降,陈诉了单于。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,就把苏武囚禁起来,放在大地窖内里,不给他喝的吃的。
天下雪,苏武卧着嚼雪,同毡毛一起吞下果腹,几天不死。匈奴以为神奇,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,让他放牧公羊,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。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平分别安置到此外地方。苏武迁移到北海后,粮食运不到,只能掘取野鼠所蕴藏的野生果实来吃。
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,睡觉、起来都拿着,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。原文:律知武终不行胁,白单于。单于愈益欲降之。
乃幽武,置大窖中,绝不饮食。天雨雪。武卧啮雪,与毡毛并咽之,数日不死。
匈奴以为神,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,使牧羝。羝乳乃得归。别其官属常惠等,各置他所。
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,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。杖汉节牧羊,卧起筹划,节旄尽落。8、燕雀安知青云之志陈胜年轻时,曾经被雇佣给人种田种地,有一次,耕作中他突然停下手来,走到田垄上,烦恼忿恨了许久,对同伴们说:“要是谁未来富贵了,相互都不要忘掉。
”同伴们笑着应声问道:“你是被雇佣来种田的,那里来的富贵呢?”陈胜叹息道:”唉,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?”原文: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,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,曰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佣者笑而应曰:“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”陈涉太息曰:“嗟乎,燕雀安知青云之志哉!”9、项籍志大才疏项籍幼年时,念书没有成就,就去练剑,又无所成。
项梁对他很生气。项籍说:“念书,只能够让人记着姓名而已。
学剑,又只可以战胜一小我私家,不值得学。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。”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,项籍很兴奋;可是刚刚明白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,又不愿学到底了。
原文:项籍少时,学书不成,去学剑,又不成。项梁怒之。籍曰:“书,足以记名姓而已。
剑,一人敌,不足学。学万人敌。
”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,籍大喜;略知其意,又不愿竟学。10、孔门师徒各言志颜渊、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。
孔子对他们说:“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?”子路说:“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侪一起分享共用,就算这些工具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。”颜渊说:“希望不夸耀自己的优点,也不表明自己的劳绩。”子路对孔子说:“愿意听您的志向。”孔子说:“(希望我)能让老人过得安适,能让所有朋侪的信任,能让年轻的人纪念。
”原文:颜渊、季路伺。子曰:“盍各言尔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衣裘,与朋侪共,敝之而无。
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侪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11、顾炎武手不释卷通常顾炎武外出旅行,都用马、骡子载着书追随自己。
到了险要的地方,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,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宁静日里知道的不相符,就走向市井客店中,打开书本核对校正。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,不值得停下来考察,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种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;偶然有什么遗忘了,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温习。原文:凡先生之游,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。
所至厄塞,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;或与平日所闻不合,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。或径行平原大野,无足注意,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;偶有遗忘,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。12、欧阳询推测古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,见到一块古碑,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。他驻马观碑,许久才脱离。
可是没走多远,他又返回碑前,下了马伫立着,仔细鉴赏。等到累了,就把皮衣铺在地上,坐下来细心推测。又看了许久,他还舍不得脱离。
于是,他就留宿石碑旁。就这样一连三天,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。
原文:欧阳询尝行,见古碑,晋索靖所书。驻马观之,良久而去。数百步复反,下马伫立,及疲,乃布裘坐观,因宿其旁,三日方去。
13、文徵明习字文徵明贴写《文字文》,天天以写十本作为尺度,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。他平生对于写字,从来也不纰漏马虎。有时给人回信,稍微有一点不满足,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,不怕贫苦。因此他的书法越到暮年,越发精致优美。
原文:文徵明临写《千字文》,日以十本为率,书遂大进。平生于书,未尝轻易,或答人简札,少不妥意,必再三易之不厌,故愈老而愈益精妙。14、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。
七八岁时,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,他偷偷地跑进学堂,去听学生念书。听完以后,总是默默地记着。
薄暮回家,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。王冕的父亲震怒,打了王冕一顿。事后,他仍是这样。他的母亲说:“这孩子想念书这样入迷,何不由着他呢?”王冕今后以后就地脱离家,寄住在寺庙里。
一到夜里,他就悄悄地走出来,坐在佛像的膝盖上,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,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。佛像多是泥塑的,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,令人畏惧。王冕虽是小孩,却神色安稳,似乎没有瞥见似的。安阳的韩性听说,以为他与众差别,将他收作学生,(王冕)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。
原文:王冕者,诸暨人。七八岁时,父命牧牛陇上,窃入学舍,听诸生诵书;听已,辄默记。暮归,忘其牛。
父怒挞之。已而复如初。母曰:“儿痴如此,曷不听其所为?”冕因去,依僧寺以居。夜潜出,坐佛膝上,执策映长明灯读之,琅琅达旦。
佛像多土偶,狞恶可怖;冕小儿,恬若不见。会稽韩性闻而异之,录为门生,遂为通儒。
15、孙权喻吕蒙念书当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您现在担任要职,不行以不学习!”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捏词推辞了。孙权说:“我岂非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?只要您广泛阅读,见识从前的事情而已,您说事务繁多,那里比得上我呢?我经常念书,自己以为有很大的收获。”于是吕蒙开始学习。
等鲁肃经由寻阳时,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,很是惊讶地说:“您现在的才干盘算,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!”吕蒙说:“念书人离别三日,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。年老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!”鲁肃于是参见吕蒙的母亲,与吕蒙结为朋侪才告别。原文: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行不学!”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
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念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蒙乃始就学。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便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16、陆游筑书巢我的屋子里,有的书堆在木箱上,有的书陈列在前面,有的书放在床上,抬头低头,四周环视,没有不是书的。
我的饮食起居,生病呻吟,感应伤心,忧愁,恼怒,叹息,未曾不与书在一起的。客人不来造访,妻子子女不相见,而起风,下雨,打雷,落冰雹等(天气)变化,也不知道。偶然想要站起来,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,似乎积着的枯树枝,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田地,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:“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?”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。
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,已进屋的,也不能出来,于是(客人)也大笑着说:“确实啊,这像鸟窝。”原文:吾室之内,或栖于椟,或陈于前,或枕籍于床,俯仰四顾无非书者。吾饮食起居,疾病呻吟,悲忧愤叹,未尝不与书俱。
来宾不至,妻子不觌,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。间有意欲起,而乱书围之,如积槁枝,或至不得行,则辄自笑曰:此非吾所谓巢者耶!乃引客就观之。客始不能入,既入又不能出,乃亦大笑曰:信乎,其似巢也!17、董遇谈“三余”勤读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,董遇不愿教,却说:“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。”意思是:“念书一百遍,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。
”求教的人说:“苦于没时间。”董遇说:“应当用'三余’。
”有人问“三余”的意思,董遇说:“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(可以念书),夜晚是白昼的多余时间(可以念书),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。”原文:有人从学者,遇不愿教,而云:“必当先读百遍”。
言:“念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从学者云:“苦渴无日。”遇言:“当以三余。
”或问“三余”之意。遇言: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时之余也。
”18、智永与“退笔冢”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,多年学习书法,以后有十瓮(缸)写坏的毛笔头,每瓮都有几担(那么重)。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,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,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,人们称之为“铁门槛”。
后把笔头埋了,称之为“退笔冢”。原文:永公住吴兴永欣寺,历年学书,后有秃笔头十瓮,每瓮皆数石。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。
所居户限为之穿穴,乃用铁叶裹之。人谓为“铁门限”。后取笔头瘗(yì)之,号为“退笔冢(坟)”。
19、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很勤学,但没有蜡烛,邻人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。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,用映着光来念书。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,家里十分富有,书又许多,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,辛苦劳动而不要求酬劳,主人感应奇怪,就问匡衡,匡衡回覆说:“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。
”主人叹息,就把书借给他,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。原文:匡衡勤学而烛,邻人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发书映光而读之。邑人大姓文不识,家富多书,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。
主人怪问衡,衡曰:“愿得主人书遍读之。”主人叹息,资给以书,遂成大学。20、张溥与“七录斋”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,所读的书肯定亲手抄,抄完了,朗诵一遍,就把所抄的烧掉;再抄,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。右手握笔的地方,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。
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,天天用热水浸好频频。厥后命名念书的书房叫“七录”……张溥作诗和写文章很是快。
各方来索取的,张溥不用起草,在客人眼前挥笔,马上就完成,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其时很高。原文:(张)溥幼嗜学,所念书必手钞,钞已,朗读一过,即焚之;又钞,如是者六七始已。
右手握管处,指掌成茧。冬日手皲,日沃汤数次。后名念书之斋曰“七录”……溥诗文敏捷,四方征索者,不起草,对客挥毫,俄顷立就,以故名高一时。21、晋平公炳烛而学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七十岁了,想学习音乐,恐怕已经晚了。
”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?”晋平公说:“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?”师旷说:“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?我听说,年轻时喜欢学习,似乎初升太阳的阳光;壮年时喜欢学习,似乎日中的阳光;暮年时喜欢学习,似乎点燃蜡烛的光明。拥有蜡烛的光明,与摸黑走路比,哪一个更好呢?”平公说:“说得好啊!”原文: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师旷曰:“盲臣安敢戏君乎?臣闻之:少而勤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勤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勤学,如炳烛之明。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平公曰:“善哉!”22、高凤专心致志高凤,字文通,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。
妻子曾到田地劳作,在庭院里晒麦,让高凤看守着鸡。正值天下着暴雨,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,没有觉察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。妻子回来感应惊讶询问,高凤才醒悟过来。
原文:高凤,字文通,家以农亩为业。妻常之田,暴麦于庭,令凤护鸡。时天暴雨,凤持竿诵经,不觉潦水流麦。妻还怪问,乃省。
23、叶廷圭与《海录》我年轻时很是喜欢学习,四十多年未曾放开书卷,拿着它吃工具嘴里以为香甜,疲倦时用它当枕头。士医生家有与众差别的书,借来的没有不读的,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。
经常遗憾没有钱财,不能全部誊录。在那么多书里,分出几十大册,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,取名为《海录》。原文:余幼嗜学,四十余年未尝释卷,食以饴口,怠以为枕。士医生家有异书,借无不读,读无不终篇尔后止。
常恨无资,不能尽传写,间作数十大册,择其可用者手抄之,名曰《海录》。24、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对房玄龄说:“做人很是需要学习与求问。我已往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,东征西讨,亲自到场军事,没有空暇念书。迩来,随处平静没有庞杂,人在殿堂,不能亲自拿着书卷,就下令别人读给我听。
做国君,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原理,政令教养的原理,都在书里。昔人说:'不学习,一无所知,处置惩罚事情只有烦恼。’不只是说说,追念年轻时的处事行为,很是以为差池。
”原文:(唐)太宗谓房玄龄曰:“为人大须学问。朕往为群凶未定,工具征讨,躬亲戎事,不暇念书。比来四海平静,身处殿堂,不能自执书卷,使人读而听之。
君臣父子,政教之道,共在书内。昔人云:'不学,墙面,莅事惟烦。’不徒言也。
却思少小时行事,大觉非也。”25、任末勤学勤记任末十四岁,学习没有牢固的老师,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,危险困阻。经常说:“人如果不学习,那么凭什么乐成呢。
”有时靠在林木下,编白茅为小草屋,削荆条制成笔,刻划树汁作为墨。晚上就在星月下念书,昏暗(的话)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。
看得切合心意,写在他的衣服上,来记着这件事。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,便用洁净的衣服交流他的脏衣服。
(他)不是圣人的话不看。快死时申饬说:“人喜欢学习,纵然死了也似乎在世;不学的人,即即是在世,只不外是行尸走肉而已。”原文:任末年十四时,学无常师,负笈不远险阻。
每言:“人而不学,则何以成?”或依林木之下,编茅为庵,削荆为笔,刻树汁为墨。夜则映星望月,暗则缕麻蒿以自照。观书有合意者,题其衣裳,以记其事。
门徒悦其勤学,更以净衣易之。非圣人之言不视。
临终诫曰:“夫人勤学,虽死犹存;不学者虽存,谓之行尸走肉耳!”26、王充市肆博览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,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。厥后到了京城,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事,拜扶风班彪为师。
王充喜好广泛,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。他家穷没有书,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,看人家所卖的书,看一遍就能背诵,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门户的学说。厥后回抵家乡,退居在家教书。
原文:(王)充少孤,乡里称孝。后到京师,受业太学,师事扶风班彪。
好博览而不守章句。家贫无书,常游洛阳市肆,阅所卖书,一见辄能诵忆,遂博众流百家之言。后归乡里,屏居教授。27、欧阳修“三上”作文钱惟演(钱思公)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,却没有什么嗜好。
在西京洛阳的时候,曾经对僚属说:平生唯独喜好念书,坐着读经书、史书,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种种杂记,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。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。谢绛(谢希深)曾经说:“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,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,古书之声,清脆响亮,远近都能听见,勤学竟到了如此田地。”我因此对谢绛说:“我平生所作的文章,多数在'三上’,即马上、枕上、厕上。
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想啊。”原文:钱思公虽生长富贵,而少所嗜好。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:平生惟好念书,坐则读经史,卧则读小说,上厕则阅小辞,盖未尝顷刻释卷也。谢希深亦言:“宋公垂同在史院,每走厕,必挟书以往,讽诵之声,琅然闻于远近,其笃学如此。
”余因谓希深曰:“余平生所作文章,多在三上,乃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。”28、林逋论学问求学的人提问,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,还一定要相识他们治学的方法;不光要相识方法,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。这其中,既能向师长请教、又能跟朋侪探讨,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。
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原理,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。作为一小我私家不能不学习,学习就固然不能不提问。原文:学者之问也,不独欲闻其说,又必欲知其方:不独欲知其方,又必欲为其事。
而以既问于师,又辩诸友,为其时学者之实务。盖学以学为人也,问以问所学也。既为人则不得不学,既学之则不容不问。29、欧阳修诲学玉不雕琢,就不能制成器物;如果人不学习,也就不会明白原理。
然而玉这种工具,有它永恒稳定的特性,纵然不琢墨制作成器物,但也还是玉,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。人的天性,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人们如果不学习,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酿成品行恶劣的小人,岂非不值得深思吗?原文: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
然玉之为物,有稳定之常德,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则迁,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,可不念哉?30、王安石伤方仲永金溪平民方仲永,世代以种田为业。仲永长到五岁,未曾认识笔、墨、纸、砚,(有一天)突然放声哭着要这些工具。父亲对此感应惊异,从相近人家借来给他,(仲永)立即写了四句诗,而且题上自己的名字。
这首诗以赡养怙恃、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,传送给全乡(的秀才)鉴赏。今后,指定物品让他作诗,(他能)立刻写好,诗的文采和原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。
同县的人对他感应惊讶,徐徐地把他的父亲看成来宾一样招待,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。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,天天拉着仲永四处造访同县的人,不让(他)学习。我听到这件事良久了。
明道年间,我随先父回抵家乡,在娘舅家里见到他,(他已经)十二三岁了。让(他)作诗,(写出来的诗已经)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。又过了七年,(我)从扬州回来,再次到娘舅家,问起方仲永的情况,回覆说:“(他已经)才气完全消失,成为普通人了。”原文: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
其诗以养怙恃,收族为意,传一乡观之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来宾其父,或以钱币钙之,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予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,问焉,曰:“泯然众人矣!”31、李存审出镞教子李存审身世贫穷没有职位,他经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:“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脱离家乡,四十年了,职位到达将相之高,在这中间经由万死才获得一次生存的险事绝不止一件,剖开骨血从中取出的箭头共有一百多个。
”于是,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看,付托他们贮藏起来,说:“你们这些人都出生在富贵之家,应当记得你们的父亲当年起家时就是这样艰难啊。”原文:(李)存审出于寒微,常戒诸子曰:“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,四十年间,位极将相,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,破骨出镞者凡百馀。”因授以所出镞,命藏之,曰:“尔曹生于膏梁,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。
”32、贪污者不得归本家包孝肃公(包拯谥号)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子女包家子孙做官的人中,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革职的人,都不允许回归老家;死了以后,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上。如不继续我的志向,就不是我的子孙子女。”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。
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:“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,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,用来晓喻包家子女子孙。”原文又有十四个字。包珙,就是包拯的儿子。
原文:包孝肃公众训云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脏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共三十七字。其下押字又云:“仰珙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诏后世。
”又十四字。珙者,孝肃之子也。
33、陶母责子退鲊晋代陶侃年轻时,曾经担任羁系鱼池官员,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。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,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:“你当官,把官府的工具送给我,不仅没有利益,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。
”原文:陶公少时,作鱼梁吏。尝以坩鲊饷母。母封鮓付吏,反书责侃曰:“汝为吏,以官物见饷,非唯不益,乃增吾忧也!”我34、诸葛亮诫子书有道德修养的人,是这样举行修养磨炼的,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精美绝伦,以朴实节约财物来造就自己高尚的品德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,不安宁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恒久受苦学习。
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平静中研究探讨,人们的才气是从不停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;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;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乐成。纵欲纵脱、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;冒险马虎、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。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,志愿时日消磨,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。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,只有伤心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,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。
原文:良人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平静无以致远。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,淫漫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.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35、陆游家训子弟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。倘若有这样的人,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,而不行以兴奋。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,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,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、老实、敬重、审慎,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。
这样经由十多年,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。要否则,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。
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,列位都要审慎地看待,不要留下忏悔的遗恨。原文:后生才锐者,最易坏。若有之,父兄当以为忧,不行以为喜也。
切须常加简束,令熟读经、子,训以宽厚恭谨,勿令与浮薄者游处。如此十许年,志趣自成,否则其可虑之事,盖非一端。
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,各须谨之,毋贻忏悔。36、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,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,孟子学了些丧葬、痛哭这样的事。母亲想:“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就脱离了,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,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,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工具。
母亲又想:“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。夏历每月月朔这一天,官员进入文庙,行礼膜拜,揖让进退,孟子见了,一一记着。孟母想:“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。
”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。原文:孟子幼时,其舍近墓,常嬉为墓间之事,其母曰:“此非吾所以处子也。”遂迁居市旁。
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,母曰:“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。”复徙居学宫之旁;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,其母曰:“此可以处吾子矣。
”遂居焉。37、曾子杀猪给孩子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去,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。曾子的妻子没有措施,对儿子说:“你回去吧,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。
”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,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,他的妻子劝阻他说:“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,不外是玩笑而已。”曾子说:“小孩不行以哄他玩的。小孩子并不懂事,什么知识都需要从怙恃那里学来,需要怙恃的教诲。
现在你如果利用他,这就是教诲小孩去利用他人。母亲利用小孩,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,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措施。”说完,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。原文: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随之而泣,其母曰:“女还,顾反为女杀彘。
”妻适市来,曾子欲捕彘杀之,妻止之曰:“特与婴儿戏耳。”曾子曰:“婴儿非与戏也。
婴儿非有知也,待怙恃而学者也,听怙恃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
”遂烹彘也。38、子路受教子路参见孔子,孔子对子路说:“你有什么喜好?”子路回覆说:“我喜欢长剑。
”孔子说:“我不是问这方面。只是说以你的天赋,再加上学习,怎么会有人遇上呢?”……子路说:“南山有一种竹子,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,削尖后射出去,能穿透犀牛的厚皮。由此说来,又何须经由学习的历程呢?”孔子说:“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,箭头磨得锐利,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?”子路听后拜谢说:“真是受益良多。”原文:子路见孔子,子曰:“汝何好乐?”对曰:“好长剑。
”孔子曰:“吾非此之问也。徒谓以子之所能,而加之以学问,岂可及乎?”……子路曰:“南山有竹,不揉自直,斩而射之,通于犀革。
以此言之,何学之有?”孔子曰:“括而羽之,镞而砺之,其入不益深乎?”子路拜曰:“敬受教。”39、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:“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?”孔子说:“有父亲和兄长在世,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?”冉有问:“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?”孔子说:“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。”公西华说:“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,您说'有父亲和兄长在世’;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,您却说'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’。我不明白您为什么这样,所以造次地请教。
”孔子说:“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,所以我勉励他勇进;仲由平时好勇过人,所以我让他谦退。”原文子路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闻斯行之?”冉有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曰:“闻斯行之!”公西华曰:“由也问闻斯行诸?子曰:'有父兄在’;求也问闻斯行诸?子曰'闻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问。”子曰:求也退,故进之。
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40、墨子怒责耕柱子墨子对耕柱子发怒,耕柱子说:“岂非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?”墨子问:“如果我要上太行山去,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,你说我将驱赶那一匹呢?”耕柱子答道:“固然驱赶良马了。”墨子问:“为什么要良马呢?”耕柱子说:“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。”墨子说:“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。
”原文:子墨子怒耕柱子。耕柱子曰:“我无愈于人乎?”子墨子曰:“我将上大行,驾骥与牛,子将谁驱?”耕柱子曰:“将驱骥也。
”子墨子曰:“何以驱骥也?”耕柱子曰:“骥足以责。”子墨子曰:“我亦以子为足以责。”41、唐太宗赐绢惩顺德右骁卫上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,事情被觉察后,唐太宗说:“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,我和他配合享有官府堆栈的财物,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田地呢?”但还吝惜他有功劳,就不处罚他,只是我在大殿中当众赠送丝绢几十匹。
大理少卿胡演说:“顺德违法接受财物,所犯的罪行不行赦免,怎么还再送他丝绢?”唐太宗说:“他是有人性的,获得丝绢的侮辱,凌驾了接受刑罚。如果不知道内疚,就如同一只禽兽而已,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?”原文:右骁卫上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,事觉,上曰:“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,朕与之共有府库耳,何至贪冒如是乎。”犹惜其有功,不之罪,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。
大理少卿胡演曰:“顺德枉法受财,罪不行赦,怎样复赐之绢?”上曰:“彼有人性,得绢之辱,甚于受刑。如不知愧,一禽兽耳,杀之何益?”(真是高明的太宗!)42、陈万年教子谄谀陈万年病了,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。教他念书,教至半夜,陈咸瞌睡,头遇到了屏风。
陈万年很生气,要拿棍子打他,训斥说:“我口口声声教你,你却睡去,不听我讲,为什么?”陈咸赶忙跪下,叩头说:“爹爹的话,我都晓得,大略教儿子对上司要捧臭脚、讨好啊,如此而已!”陈万年没有再说话。原文:(陈)万年尝病,召咸(陈万年之子)教戒于床下,语至夜半,咸睡,头触屏风。
万年震怒,欲杖之,曰:“乃公教戒汝,汝反睡,不听吾言,何也?”咸叩头谢曰:“具晓所言,概略教咸谄也。”万年乃不复言。43、钱大昕默坐观弈我在朋侪家里看一棋。
一位客人频频输掉,(我)讥笑他盘算失误,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,认为他赶不上自己。过一会儿,客人请求和我下棋,我颇为轻视他。刚刚下了几个棋子,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。
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,我思考得越发艰辛,而客人却轻松有余。终局盘算双方棋子,客人赢我十三子。
我很内疚,不能说出一句话。以后有人邀请我寓目下棋,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。原文:予观弈于友人所,一客数败,嗤其失算,辄欲易置之,以为不逮己也。顷之,客请与予对局,予颇易之。
甫下数子,客已先得手。局将半,予思益苦,而客之智尚有余。竟局数之,客胜予十三子。
予赧甚,不能出一言。后有招予观弈者,终日默坐而已。
44、王荆公旁听文史王荆公介甫,退居金陵。一天,他头裹一块绢,拄着手杖行走,独自游览山寺,遇见几小我私家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,议论纷纷。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,没人注意到他。
有一个客人逐步问他说:“你也明白文书?”王安石迷糊地应答。人家再问他姓名,王安石拱拱手回覆说:“我姓王,叫安石。”那群人惊骇,内疚的低着头脱离。原文:王荆公介甫,退处金陵。
一日,幅巾杖屦,独游山寺,遇数客盛谈文史,词辩纷然。公坐其下,人莫之顾。有一人徐问公曰:“亦之书否?”公唯唯而已,复问公何姓,公拱手答曰:“安石姓王。
”众人惊骇,惭俯而去。45、大树将军冯异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,不自夸。
出行与此外将军相遇,就把马车驶开避让。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旌旗,在各队伍中号称最有纪律。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,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劳绩时,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,军队中称他为“大树将军”。等到攻破邯郸,要重新摆设各将领任务,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,士兵们都说愿意追随大树将军。
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。原文:(冯)异为人谦退不伐,行与诸将相逢,辄引车避道。进止皆有表识,军中号为整齐。
每所止舍,诸将升坐论功,异常独屏树下,军中号曰“大树将军”。及破邯郸,乃更部门诸将,各有配隶,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,光武以此多之。
46、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颜回二十九岁,头发全白了,过早地死了。孔子哭得十分伤心,说:“自从我有了颜回,学生们(以颜回为模范)越发亲近我。”鲁哀公问孔子:“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勤学的?”孔子回覆说:“有个叫颜回的最勤学,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,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。
不幸年龄轻轻死了,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勤学的人了。原文:(颜)回年二十九,发尽白,蚤死。孔子哭之恸,曰:“自吾有回,门人益亲。”鲁哀公问:“门生孰为勤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勤学,不迁怒不贰过。
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则亡。”47、曾参不受鲁君邑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种田,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,曾子坚决不受。那人回去,又再送来,曾子还是不接受。
使者说:“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,是别人献给你的,你为什么不受?”曾子说:“我听说,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冒犯馈赠者;给了人家工具的人,就会对受工具的人显露骄色。那么,就算国君犒赏我的土地而差池我显露一点骄色,但我能不因此畏惧冒犯他吗?”孔子知道了这件事,就说:“曾参的话,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。
”原文:曾子衣敝衣以耕,鲁君使人往致邑焉,曰:“请以此修衣。”曾子不受。反,复往,又不受,使者曰:“先生非求于人,人则献之,奚为不受?”曾子曰:“臣闻之,受人者畏人,予人者骄人;纵子有赐不我骄也,我能勿畏乎?”终不受。孔子闻之曰:“参之言,足以全其节也。
”48、贤妻桓少君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,字少君。鲍宣曾经追随少君的父亲学习,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受苦而惊讶,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。少君出嫁时妆奁陪送得很是丰盛,鲍宣不兴奋,就对妻子说:“你生在富朱紫家,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,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,不敢继承大礼。
”妻子说:“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,信守约定,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,既然侍奉了您,我听从您的下令。”鲍宣笑着说:“你能这样,这是我的心意了。”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,改穿平民的短衣裳(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,就是长衫),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抵家乡。
她参见婆母礼仪完毕后,就提着水瓮出去吊水,修习为妇之道,乡里的人对她很是歌颂。原文:勃海鲍宣妻者,桓氏之女也,字少君。
宣尝就少君父学,父奇其清苦,故以女妻之,装送资贿甚盛。宣不悦,谓妻曰:“少君生富骄,习美饰,而吾实贫贱,不敢当礼。
”妻曰:“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,故使贱妾侍执巾栉。即奉承君子,唯命是从。”宣笑曰:“能如是,是吾志也。
”妻乃悉归侍御衣饰,更着短布裳,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。拜姑礼毕,提瓮出汲,修行妇道,乡邦称之。
49、魏徵论自制唐太宗问魏征说:“视察迩来和古代的帝王,有传承帝位十代的,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,也有自己获得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。我经常心怀忧虑的原因(是),或者畏惧宽慰养育人民不能获得适当的方法,或者畏惧心中发生自满懈怠的情绪,兴奋恼怒凌驾了限度,却不知道自己(已经凌驾限度了),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,(我)应当把您的话看成准则。”魏征回覆说:“喜爱欲望兴奋恼怒的情绪,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,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,不让它凌驾限度,普通人放纵它,(喜爱欲望兴奋恼怒的情绪)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……希望陛下经常能自我克制,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,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。
”原文:(唐)太宗问魏徵:“观近古帝王,有传位十代者,有一代两代者,亦有身得身失着,朕所以常怀忧惧,或恐抚育生民不得其所,或恐心生骄逸,喜怒过分。然不自知,卿可为朕言之,当以为楷则。”徵对曰:“嗜欲喜怒之情,贤愚皆同。贤者能节之,不使过分,愚者纵之,多至失所。
……伏愿陛下常能自制,以保克终之美,则万代永赖。”50、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。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,上朝时,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:“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到场朝政吗?”蒙正冒充没有听到走了已往。
他的同事很恼怒,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,蒙正急遽制止了同事。朝事竣事后,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,忏悔没有追问到底。蒙正说: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,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,还不如不知道。没有查询他的姓名,又有什么损失呢?”其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。
原文: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。初到场政事,入朝堂,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:“是小子亦参政耶?”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。
其同列怒,令诘其官姓名,蒙正遽止之。罢朝,同列犹不能平,悔不穷问。蒙正曰:“一知其姓名,则终身不能复忘,固不如无知也。
不问之,何损?”时人服其量。
本文关键词:亚博yabo888网页登录,赵锁仙,搜集,50个,历史人物,的,故事,遍搜
本文来源:亚博yabo888网页登录-www.ziyuan7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