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两大“爽”事大牛证券
掏耳朵、挖鼻孔
当掏耳勺的顶端触及耳道
哪怕掏不出什么东西
也是让人感到极度舒适
挖鼻孔也是
有事没事从鼻子里掏出“小零食”
也有莫名的“爽”感
展开剩余83%但是耳鼻喉医生告诉你
这两种行为
下场都不咋样
都容易发炎
小明妈妈就发问了
我娃耳朵发炎
为啥要先治鼻子?
耳朵和鼻子之间藏着一条"秘密通道"
在人体的头面部骨骼中,有一条连接鼻腔和中耳腔的细长管道——咽鼓管。其主要功能是:
① 平衡中耳压力(打哈欠、咽口水时耳朵"噗"的一声就是它在工作)
② 引流中耳分泌物
③ 阻隔鼻咽部细菌感染
成人的咽鼓管“长而陡”,像"防波堤"一样保护中耳;而儿童的咽鼓管“短、平、直”,像一根开放的"吸管",鼻腔的分泌物和病菌极易逆行感染中耳。
据流行病学统计,约90%的学龄前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中耳炎,其中50%发生在1岁以前,3岁以内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为11.7%~20.8%,这与咽鼓管发育不成熟直接相关。
治鼻=护耳:儿童中耳炎的因果链
临床中常见的两类中耳炎都离不开鼻部问题:
① 急性中耳炎➔都是鼻涕倒灌惹的祸
当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时,鼻腔发生急性鼻黏膜肿胀大牛证券,咽鼓管开口堵塞,引起中耳负压,这是鼻腔病菌随鼻涕倒灌,引起中耳感染的原因。比如孩子擤鼻涕时用力过猛,或平躺喝奶后突然耳痛。
② 分泌性中耳炎➔腺样体肿大、慢性鼻窦炎是元凶
由于反复感染或过敏等因素刺激鼻腔黏膜出现炎症反应,引起腺样体增生,压迫咽鼓管在鼻咽腔的开口,出现中耳积液,导致听力下降。比如孩子总把电视音量调大、对呼唤反应迟钝,自诉耳朵里嗡嗡响,需要警惕出现分泌性中耳炎了。
为什么治疗耳朵需要从鼻子开始?
针对上述原因,我们采取如下"治鼻护耳"策略:
第一步,生理海水冲洗鼻腔清除分泌物,减少鼻腔病菌逆行进入中耳。
第二步,鼻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,恢复咽鼓管通气功能。
第三步,使用黏液促排剂,促进中耳积液从咽鼓管排出。
第四步,药物促进腺样体缩小,解除对咽鼓管的机械压迫。
第五步,控制过敏原,预防反复炎症发作。
病例1:5岁患儿发生急性中耳炎通过足疗程的抗感染治疗后,出现中耳积液,经1月的鼻用激素+生理盐水洗鼻+黏液促排剂等药物保守治疗后,听力恢复正常。
病例2:7岁患儿出现鼻塞、睡眠打鼾伴张口呼吸2年,听力下降3个月,鼻内镜检查发现腺样体肥大,堵塞后鼻孔约90%,经过1月的鼻用激素+孟鲁司特钠等药物治疗,听力无明显改善,通过全麻下行腺样体等离子融切术+鼓膜切开置管术,术后患儿鼻塞、打鼾症状明显缓解,听力恢复正常。
家长必知的护耳三法则
① 正确擤鼻涕:单侧交替轻擤,切忌捏住双鼻用力擤。
② 喂养防误吸:婴幼儿喂奶后竖抱拍嗝,避免呛奶。
③ 鼻炎早干预:避免感冒,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,减少鼻-鼻窦炎发作;过敏性鼻炎患儿要坚持环境控制+规范用药。
耳朵和鼻子就像一对"命运共同体",特别是对于咽鼓管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。通过科学管理鼻部健康,我们不仅能更快缓解耳部症状,更能从根本上减少中耳炎的反复发作。当孩子出现揪耳朵、夜间哭闹、听力反应下降时,检查耳朵的同时,也记得看看鼻子哦!
本期封面
张睿
耳鼻咽喉头颈外科
主治医师
擅长中耳炎、新生儿听力障碍、传导性耳聋、神经性耳聋、先天性外中耳畸形、腺样体肥大、过敏性鼻炎等小儿耳鼻咽喉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规范诊疗,熟练掌握儿童耳鼻喉疾病常规手术治疗。
素材: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张睿
排版:宣传科 阎一宁| 审核:宣传科 杨馥羽大牛证券
发布于:陕西省途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